
默克尔的一句话配资家论坛,把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政客气得差点跳起来。
2025年10月6日,她在接受匈牙利一家叫“游击队”的网站采访时,这位已经卸任的德国前总理说,2021年本来有机会通过欧盟和俄罗斯直接对话来缓解紧张,但波兰、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、立陶宛坚决反对,这个阻挡,间接促成了后来俄乌冲突的爆发。她甚至暗示,如果早谈成个协议,“说不定这场战争就不会发生”。
问题是,她把这口锅甩到了东欧四国头上。
爱沙尼亚反应最快也最冲。10月7日,外长马尔古斯·察赫克纳直接在社交媒体说,把俄罗斯侵略怪到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身上,就是歪曲历史。他强调,俄乌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俄罗斯“不接受苏联解体”,还有“从没停过的帝国主义野心”,跟谁拦了谈判没半毛钱关系。
波兰也没客气。前总理莫拉维茨基骂她是“过去一百年里对欧洲破坏最大的德国政客之一”,还指责她总想着和普京做交易解决问题,这种做法不仅无效,反而可能让乌克兰陷入分裂。
展开剩余77%波兰执政党的欧洲议员瓦尔德马尔·布达则更直接,说她是在帮俄罗斯做宣传。拉脱维亚前总理卡林什也揭老底,说当年提醒过她别想用善意打动普京,但她没听。立陶宛虽然话不多,但表态清楚:绝不能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受害者身上。
这种互怼背后,其实是欧盟一桩陈年心病。
2021年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调兵的时候,欧盟内部就分成两派。西欧的德国、法国觉得应该谈,缓和紧张;东欧的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认定俄罗斯只认硬的,必须制裁。而默克尔当时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起构想的“新对话机制”,类似她和马克龙推的“诺曼底模式”升级版,想绕开北约,由欧盟直接和俄罗斯对接解决乌克兰问题。
东欧拒绝的理由很实在:欧盟没有统一的对俄政策,利益差别太大,单独谈只会被俄罗斯钻空子,最终吃亏的是乌克兰和东欧国家。对他们来说,俄军的威胁是天天能感觉到的。2025年5月,爱沙尼亚一艘民用船在波罗的海被俄方扣留,引发外交危机,当时爱沙尼亚外长公开骂俄罗斯“破坏国际规则”。这就是他们的安全现实。
相比之下,德国的安全偏好完全不同。
多年依赖俄罗斯天然气,一直觉得经济上的合作比对抗划算,谈判比军备安全更能保住日子。这种现实利益牵扯,让德国更容易去推所谓的对话机制。
默克尔的采访,也让她的政治遗产再一次被摆到显微镜下。她被称作“危机总理”,但许多旧政策如今成了批评的靶子,比如她力挺北溪-2,让德国的能源依赖加深;还有2015年的开放接收难民政策,到现在还在影响德国社会稳定。
她在采访里说,疫情期间无法和普京面对面谈判,但她自己在回忆录《自由》里却描述过2007年一次会面,普京故意带了条宠物狗来吓她。那段经历可以看出,他们关系紧张,根本算不上互信。但现在她又说谈判可能避免战争,这种前后对不上的说法,听起来更像是她在为自己的路线找补。
东欧政客的激烈反应,其实也是一次积压已久的战略心理爆发。
在俄乌冲突期间,他们不断要求欧盟加大制裁甚至出兵援助;而匈牙利等国怕能源经济受损,一直反对升级局势。分裂如此明显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默克尔这次把分歧摊在桌面,不只是让几个东欧国家炸锅,也点破了一个问题:安全威胁面前,欧盟的团结很脆。巴以冲突时这种情况也出现过,德国明确支持以色列,西班牙却宣布对以武器禁运。内部在关键议题上没共识,一旦遇到硬碰硬的局面,就容易陷入没人拍板的瘫痪状态。
从她的角度看,当年确实有建立对话的机会,疫情的阻断,加上东欧国家的坚决反对,最终没有成形。但她忽略了一点:对那些在俄罗斯导弹射程里的国家,再多的外交辞令都比不上防御工事踏实。
默克尔的表述,让人联想到她多次和普京见面,比如2018年梅泽贝格宫会谈、2020年的访俄之行,每次都宣称要缓和俄欧关系。但结果是,战争还是爆了。东欧听她讲和平,恐怕就像天天在防空警报下听人说“别紧张”,只会觉得更不踏实。
她说当年要是谈成什么协议或许能避免冲突,可是东欧国家看的是另一幅画面,俄军已经在边境压阵,普京的野心从没收过。
这场口水战,没法给俄乌战争的起因做个统一结论,但它暴露出,到了关键时刻,欧盟的安全账,一边是现实威胁,一边是经济依赖。两者放在一起,怎么也算不出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。
秋季图文激励计划配资家论坛
发布于:江西省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